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詐親怨家喻


詐親怨家喻

「詐」:假裝、假扮。
「詐親怨家」:假裝成為親人好友來接近你,而其真面目卻是你的怨家。

《雜阿含》104經:

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多財,廣求僕從,善守護財物。 

時,有怨家惡人,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侍息左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作親友想、子想,極信不疑,不自防護,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5

Suppose, friend Yamaka, there was a householder or a householder’s son, a rich man, with much wealth and property, protected by a bodyguard. Then some man would appear who wanted to ruin him, to harm him, to endanger him, to take his life. ......

Then he would approach that householder or householder’s son and say to him: ‘I would serve you, sir.’ Then the householder or householder’s son would appoint him as a servant. The man would serve him, rising up before him, retiring after him, doing whatever he wants, agreeable in his conduct, endearing in his speech. The householder or householder’s son would consider him a friend, a bosom friend, and he would place trust in him. ......

And when the man came upon him while he was alone and took his life with a sharp knife, wasn’t he a murderer then too, though the other did not recognize him as ‘my murderer’? ......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白話說經:

就如當時有個長者的兒子,由於繼承父親的家業而大富多財。那時長者子大肆招聘僕從,希望能幫他管理財物。 

那時,他們有一個無惡不作的怨家,趁此招聘詐來親附,成為長者子的僕從,常伺候於長者子的身旁令其得種種方便。

不僅如此,還遲睡早起,謹慎恭敬的奉事左右。言辭表達非常謙遜,令其主人(長者子)非常歡喜,自然把這個「怨家」視為親友或自己的孩子一般來看待。長者子對這個「詐親怨家」非常信任,從不懷疑,更不用說對他有所防備。這個「詐親怨家」見報復時機成熟,就手執利刀斷了長者子之命。 

如是,焰摩迦比丘啊!愚癡無聞的凡夫對於五受陰(五蘊身心)常有「恆常不變、安隱,不病,我、我所(屬於自己、能由自己主宰)」的想法,因此對於這五蘊身心百般呵護、愛惜,最終卻被五蘊怨家所害,就像長者子被「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

本經緣起:

在佛世時代,有一個心中滿懷邪見(顛倒見)的比丘,名叫焰摩迦(Yamaka)。因為邪見而起惡信,還常散佈錯誤的觀點,認為:「據我了解佛陀的教說,凡斷盡煩惱的阿羅漢,身壞命終之後就不存在了。」

這是對佛陀教法的極大誤解,因為認定為不存在,就落入「斷見」中。然,佛法的真實義、究竟義是破斥「有見、無見、常見、斷見」二邊的。

當時許多比丘都規勸焰摩迦,說:「不應該誹謗世尊!毀謗世尊是不善之舉。世尊不作是說,你應當捨棄這樣的惡邪見!」 

然而焰摩迦並不聽勸,依然我行我素的認定:「各位啊!唯此真實,異則虛妄!」大家無法調伏焰摩迦,只好救助於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大家把再三勸諫但依然無法讓焰摩迦捨除惡邪見之事告知舍利弗,希望舍利弗憐愍焰摩迦,引導他息除惡邪見。

後來在舍利弗的層層引導、反覆問答下才讓焰摩迦摒除惡見,向舍利弗說:「我先前因不瞭解、無明的原故,而作如是惡邪見之說。今天得聞尊者舍利弗之說,我的不解和無明都已斷除。」

舍利弗為了確定焰摩迦真正建立正見,提醒他:對於阿羅漢的身壞命終,只見阿羅漢的五蘊是生滅法(見生滅法),不能從有實體的觀點去論說阿羅漢死後存在或不存在。焰摩迦就在當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成就初果。

之後,舍利弗還舉了本文的論題——「詐親怨家喻」,告知焰摩迦:世人常錯認「怨敵」為可信賴的「至親好友」,識破之時往往為時已晚而被殺害。喻中之義是說:愚痴無聞的凡夫常以為「五蘊身」是真實不壞、不病、可以自由主宰的安穩處,對它百般保持、愛護與珍惜,怎麼知道因緣會聚之時,說崩壞就崩壞,根本無法挽留。

若換作是佛陀的多聞聖弟子,就不會把「五蘊身」看著是「親愛之物」,反而觀察「五蘊」如病、如癰瘡、如刺、如殺害者(隨時會陷害我人),如此自然就對「五蘊」不受不著,不受不著才能不會因五蘊的各種變化而起煩惱。舍利弗如是說法時,焰摩迦當下不起諸漏(煩惱),心得解脫。 

如理思惟:

(一)勿以凡夫之心衡量聖者之境

「有、無」兩極端,是世俗凡夫的見解,實在是不適合用來衡量、論述聖者(解脫者)的境地。

(二)無常等教法才是真正的親友

五蘊身心固然要照顧,但不能自欺欺人的不願接受「五蘊的無常、苦、無我」。越是以佛陀的教法為親友,在無常來叩門之時,我們的內心越是安穩。

生活應用:

人,有時極其矛盾,一方面對身體的外表費盡金錢與心思來打扮,但對身心的整體又往往疏於照顧,同時壓根裡又無法接受軀體的老化和變壞。一旦老病死逼近,就馬上不知所措,懼怕與抗拒(不願面對實事)的負面思緒油然而生。

「五蘊身心」是「詐親怨家」,我們對它百般呵護以至愛著不捨,是因為我們忘了(或刻意迴避)「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無常、無我」的。試問,從古至今,有哪一個人是不死的,有哪一個事物是不壞的?

身體會敗壞是不容改變的真相,這也不是意謂要你消極無奈地接受事實。一個正信學佛人,對於「五蘊身心」理應是:一方面順著因緣把身心照顧好,一方面不忘「五蘊無常、無我」的真實相。

「盲忙茫」好一段時日之後,不時提醒自己停下步伐,問一問以下問題並誠懇地作答,若是負面答案居多,就要好好設法調整,切莫辜負美好難得的生命。

這一段忙碌的時日以來⋯⋯

1)我有沒有把自己的「色身」照顧好?
2)我的心情感受是正面多還是負面較多?
3)有沒有什麼想法、觀念在困擾著我?
4)身口意的行為表現上,傾向如法還是不如法?

後記:或許有人會說「在這行動管制期間,都已經閒得發慌了,怎麼還會忙?」當知,「盲忙茫」不一定是單指有事做的外在忙碌,要往內心深處觀察,才能真正辨知是否真正的怡然自得。共勉之!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