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鉤喻
《雜阿含》244經:
有六魔鉤,云何為六?
眼味著色,是則魔鉤;耳味著聲,是則魔鉤;鼻味著香,是則魔鉤;舌味著味,是則魔鉤;身味著觸,是則魔鉤;意味著法,是則魔鉤。
若沙門、婆羅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魔鉤鉤其咽,於魔不得自在。
南傳《相應部》35相應230經
Bhikkhus, suppose a fisherman would cast a baited hook into a deep lake, and a fish on the lookout for food would swallow it. That fish who has thus swallowed the fisherman’s hook would meet with calamity and disaster, and the fisherman could do with it as he wishes.
So too, bhikkhus, there are these six hooks in the world for the calamity of beings, for the slaughter of living beings. There are, bhikkhus, forms cognizable by the eye that are desirable, lovely, agreeable, pleasing, sensually enticing, tantalizing.
If a bhikkhu seeks delight in them, welcomes them, and remains holding to them, he is called a bhikkhu who has swallowed Māra’s hook. He has met with calamity and disaster, and the Evil One can do with him as he wishes.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詞彙說明:
(1)味著:愛著、執著、念念不忘。
(2)色(塵):泛指眼所見的一切人事物。一個你期待已久的名貴手提包終於上市了,被你在網站看到了,在無法即可買到之前對其念念不忘,即是「眼味著色,是則魔鉤」的一例。
(3)聲(塵):泛指耳所聞的一切聲音。無意間聽到他人似乎在談論你,在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青紅皂白之前,煩惱不斷為此事而生起,即是「耳味著聲,是則魔鉤」的一例。
(4)香(塵):泛指鼻所嗅的一切氣味,除了一般所認知的香味(可意),也包括臭味(不可意)。有些人受不了榴蓮、臭豆腐等氣味;或者有些人喜歡特定的香水氣味⋯⋯無論如何,為氣味而引生煩惱,多少與「鼻味著香,是則魔鉤」有關。
(5)味(塵):泛指舌所嚐的一切味道,包括甘、醋(又作酢、酸)、鹹、辛、苦、淡等等。因舌根所嚐之味而引生煩惱,多少與「舌味著味,是則魔鉤」有關。
(6)觸(塵):泛指身接觸而生起的種種感知,包括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及冷、飢、渴等等。因身根之觸而引生煩惱,多少與「身味著觸,是則魔鉤」有關。
(7)法(塵):前五根所接觸的種種境,雖已過去而前塵影事,憶念不忘,就是法塵的作用。對不值得再回首的往事念念不忘,由此煩惱亂心,可說是「意味著法,是則魔鉤」的一例。
(8)魔鉤:佛教說「魔」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及天魔;前三種為內魔,後一種為外魔。本經的魔鉤,大體上與天魔無關,多屬內魔。愛著以至念念不忘,與「五蘊魔」有關;愛著以至衍生許多大小煩惱,就已受「煩惱魔」影響了;若是執著到會奪己命或他命,這不僅與「五蘊魔、煩惱魔」有關,而且還近乎邂逅「死魔」了。
白話說經:
《雜阿含》244經與《相應部》35相應230經可說二經內容大同小異,皆屬於佛舉一個與「鉤」有關的譬喻,對弟子們直接的開示。
然而《雜阿含》244經是直接提到「六種魔鉤」,而《相應部》35相應230經是從漁夫去深湖釣魚說起。經中還描述漁夫投入有餌的釣鉤,如果有覓食的魚就會因此上鉤。這個遭遇不幸的魚,必然就要任由漁夫為所欲為。
世間有六種「鉤」在誘惑著凡夫有情,一旦疏於覺察就很可能像這不幸的魚面臨同樣的遭遇。
這六種鉤與六根、六塵(也稱六境或六塵境)有關:
眼根 —— 色塵
耳根 —— 聲塵
鼻根 —— 香塵
舌根 —— 味塵
身根 —— 觸塵
意根 —— 法塵
不論那一「根門」對「六塵」有所「味著(執著)」,就像魚兒上釣般被魔鉤所鉤。魔鉤將鉤其咽喉,因擺脫不了魔鉤而不得自在。
相反地,如果在「六塵」前有所覺知,自然就能不上魔的釣鉤,甚至還能破壞釣鉤,讓自己免於遭受不幸或災厄。
如理思惟:
眼見色、耳聞聲⋯⋯乃至意緣法塵,本來是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而之所以會說「上了魔鉤」,問題就在於「味著(執著)」。一旦有了愛著,心裡放不下了,各種煩惱也隨之而來了,這不就「被魔鉤所鉤」,由此不得自在的任魔擺佈了嗎?
覺知,就是識破魔伎倆的最佳法寶。正念正知越強,照見內身外物的覺知力就越敏銳。在色等諸塵跟前,是應理智取捨,還是任其擺佈,覺知能力非常至關重要。
生活應用:
「培養覺知力」猶如「鍛鍊身體」一樣,需要定時定量的反覆訓練,如此才能具備敏銳的覺照功夫,將「五蘊魔、煩惱魔」識破。
(1)自己有哪些培養「覺知力」的方法(修行法門)?
(2)方法會不會太多、太雜,以至不知該練習哪一個?
(3)平日用多少時間練習這些方法?
(4)每每在生活中遇上「魔鉤」之時,自己 會不會/能不能 回到自己平常練習的方法上,以便擺脫「魔鉤」?
(5)以「修行法門」擺脫「魔鉤」的成效如何?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