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樹喻
《雜阿含》248經: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斫葉}葉、[斫枝]、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南傳《相應部》35相應234經:
Suppose, friend, a man needing heartwood, seeking heartwood, wandering in search of heartwood, would take a sharp axe and enter a forest. There he would see the trunk of a large plantain tree, straight, fresh, without a fruit-bud core. He would cut it down at the root, cut off the crown, and unroll the coil. As he unrolls the coil, he would not find even softwood, let alone heartwood.
So too, a bhikkhu does not recognize either a self or anything belonging to a self in these six bases for contact. Since he does not recognize anything thus, he does not cling to anything in the world. Not clinging, he is not agitated.
Being unagitated, he personally attains Nibbāna. He understands: ‘Destroyed is birth, the holy life has been lived, what had to be done has been done, there is no more for this state of being.’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詞彙說明:
(1)我生已盡:「生」代表「輪迴」;「我生已盡」意即「輪迴已經被終止」。
(2)梵行已立:「梵行」指的是「清淨行」;「梵行已立」意即「聖潔清淨之德行已經安立」。
(3)所作已作:該完成的「任務」已經完成,而一個學佛人的終極任務無非「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對阿羅漢聖者而言,該「任務」已作。
(4)自知不受後有:「後有」指的是「新的生命」,「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開展新的生命」,這一情況對阿羅漢聖者而言是非常確知的,所以說「自知不受後有」。
白話說經:
在《雜阿含》248經中,阿難尊者以「芭蕉樹喻」給大純陀尊者說「識雖然由因由緣而生,但絕對沒有一個實體的我」,不論是認為「識在自我中」、「自我在識中」或「自我與識相互並存」都是不成立的。「是我、異我、相在」皆屬於「有身見」(薩迦耶見),這一邪見是障於聖道現前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
為說明這「自我實體」的不存在,阿難說:有一個人拿著斧頭入山,看見了芭蕉樹,以為是有實質的好木材。他將芭蕉樹連根挖起,並砍除葉枝、剝掉樹皮,想要求得最堅實之處(南傳稱為「木材之心(heartwood)」。怎麼知道層層剝盡,都沒有找到堅實好木。
就這樣,一個多聞的聖弟子,在正觀由各種因緣而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時,發現根本沒有一個「實體的自我」可取、可著;因為無所取著,自知自覺煩惱永滅(涅槃)而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本經緣起:
據《雜阿含》248經的記載是阿難尊者與大純陀尊者的法義探討,在問答間一探「識有沒有實在的主體」之論題。然而,在《相應部》35相應234經中,阿難尊者的法談對象則是優陀夷尊者。
佛典人物:
(1)阿難:佛陀俗家的堂弟,也是提婆達多之弟,擔任佛陀的侍者長達二十五年,由於在佛陀的身邊最長,又是記憶力最好的一個弟子,故得到「多聞第一」的美稱。佛陀入滅以後,第一次結集經典的大會上,就是他負責誦出經文,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
(2)大純陀:有一說法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的侍者。然而根據向智尊者所著的《舍利弗的一生》提到:「他(舍利弗)有三个兄弟:准達(Cunda)、優波先那(Upasena)與勒瓦答(Revata),以及三個姊妹,分別名為遮羅(Cala)、優波遮羅(Upacala)與屍須波遮羅(Sisupacala)。他們六個人全都在佛陀的僧團出家,並證得阿拉漢果。」而「准達(Cunda)」與「大純陀(Mahacunda)」應有所區分,非同一人。
(3)優陀夷:本名迦留陀夷,是迦毗羅衛國國師的兒子,有善於勸導的本事。當釋迦太子計畫著出家一事時,淨飯王就是派他待在太子的身邊,勸太子放棄出家的念頭。雖然不成功,但能得到淨飯王的委派,即表示他實有所能。後來佛陀成道,他就隨佛出家。佛陀的第一次返鄉,也是先遣派他回去度化淨飯王,使得釋迦族及全城的人民熱烈迎接佛陀進城。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有「教化第一」之美稱。
如理思惟:
凡夫之所以有種種煩惱,其一問題在於「我見」,不管是難以破除的「自我實體」執見,還是「想要主宰」的習性,都給我人帶來不少煩惱。學佛的旅途上,漸漸地參究「諸法無我」以至體證其「真實義」,是每一個學佛人的功課。
印順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中,曾以「研究佛法」一事,提供我們「如何離卻自我」提供了兩個修學要點供我們學習:
(一)不預存自我的成見也不自聰明而固執之;
(二)不以自己所宗的行解或偏信古說為標準。
生活應用:
學佛人,一般上都知道「無我」,但就是做不到。若要將「諸法無我」漸漸地落實,可在待人處事、言談舉止間,不時反思:
(1)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不會/有沒有「落入自我的成見」中去堅持己見、堅持己言?
(2)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是不是只僅僅偏向於自己有限的認知、或所熟悉的事物來論說?
與人互動交流之時,若能考慮到自己是否「預存成見」或會否「知見狹隘」,因自我反思而設想得更為全面,也許會給自己換來意外的收穫,何樂而不為呢?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