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狗繫著柱喻


《雜阿含》267經:

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 
如是,受………………識,隨受………………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識。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00經:

Suppose, bhikkhus, a dog tied up on a leash was bound to a strong post or pillar. If it walks, it walks close to that post or pillar. If it stands, it stands close to that post or pillar. If it sits down, it sits down close to that post or pillar. If it lies down, it lies down close to that post or pillar. 
So too, bhikkhus,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regards form thus: ‘This is mine, this I am, this is my self.’ He regards feeling … perception … volitional formations … consciousness thus: ‘This is mine, this I am, this is my self.’ 
If he walks, he walks close to thos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If he stands, he stands close to thos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If he sits down, he sits down close to thos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If he lies down, he lies down close to those five aggregates subject to clinging.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白話說經:

譬如:有一只「狗」被繩子綁在柱上,由於無法掙脫繩子,只能順著柱子而轉。不論是「站」,或是「臥」,都無法離開柱子。

這樣的情形,就像愚痴無知的凡夫,對於「色(事物)」不能遠離貪欲、不能離愛、念念不忘、萬般渴求,就這樣在「所追求的事物(色)上」不停地輪迴,或者被這「所追求的事物(色)」牽制。行住坐臥間,都念念不忘有關「色(事物)」。 

同樣地,只要對「受(感受)……想(想法)……行(意圖)……識(認知)」有所執著,凡夫就會隨「受………………識」而被牽制,行住坐臥間,自然念念不忘、萬般渴求而不能遠離。

本經緣起:

《雜阿含》267中,世尊在舍衛國告知比丘們,說:「有情眾生之所以會有『無始生死、長夜輪迴』,其癥結在於『無明所蓋,愛結所繫』,由此而無法超越苦的邊際。 」隨後,即說以上的「狗繫著柱喻」。

如理思惟:

每一人事物的誕生(產生),都有其因緣;而「人」能出現在世間,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因緣雖然眾多,但最基本需要「父精(男性的精子)」和「母血(女性的卵子)」。

若從「佛教的哲理」說,有情眾生的出現與繼續輪轉,關鍵在於「無明」與「貪愛」,所以經論中才常有這麼一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

每一個人都有「理智面」和「情感面」,關於「無明所蓋,愛結所繫」也可以從「理智」與「情感」的兩方面來觀察。

「理智」上,由於缺乏智慧、不夠理性、思考往往欠缺全面性或深入性等等,而說為「被『無明』所『覆蓋』」。

「情感」上,常常因為自己的偏愛、敏感、佔有慾或強烈的依賴等等習性,時常容易捲入人事物的牽纏中,內心糾結痛苦不堪,所以才說「被『貪愛』與『煩惱(結)』所『繫縛』」。

一個自己向來猜疑或嫉妒的事物,在「無明」的驅使下、在「貪愛」的執著下,苦的輪迴會終止嗎?修行能到達「苦的邊際」而「超越苦」嗎?

生活應用:

在某個生活面向裡或群組中,不論我們是不是存在、能不能主導或干涉,許許多多讓自己「怒火中燒」或「嫉火中燒」的人事物,都在頻頻上演和發生著。

在這個「人手一機」、「遍處可連線上網」的高科技時代裡,有太多自己「看不過眼」、「懵懂被詐」的訊息隨時隨地進入眼簾和思想。有時不只影響了自己的思緒,還會讓自己失控的做出不得體的言行舉止。

問題究竟在哪裡?以前沒有網路、沒有群組的安靜恬適生活,怎麼不見蹤影了?是外在人事物的錯嗎?是科技造成的問題嗎?

要真能平心靜氣想一想,問題只在於自己——自己的「無明」與「貪愛」。難聽的說:自己並非那一只被「繩」與「柱」栓住的狗,所以別被「無明」與「貪愛」限制了自己美好而自由的生活。

「怒火中燒」或「嫉火中燒」的人事物再次焚燒自己的身心和功德之時,不妨試一試:

1)反覆無數次進行「慈悲觀」將自己的「無明火」撲滅。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願我遠離精神上的痛苦,遠離身體的痛苦。願我健康、幸福、快樂、福慧具足。

2)心情和思緒較為安撫了,反思與記錄自己「跌入苦痛深淵」的癥結。

a、無明為父:自己產生了(也堅持著)什麼樣的主見偏見

b、貪愛為母:自己用什麼樣的思想標準去衡量要求那人事物?

c、「如果⋯⋯將會是⋯⋯」的智慧反思:
  • 如果自己根本沒有看到該人事物,現在的自己將會是..........
  • 如果自己根本沒有聽到該人事物,現在的自己將會是..........
  • 如果自己清楚了解「那根本就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現在的自己將會是..........


3)再次回到「慈悲觀」祝福一切有情眾生、一切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

願有情眾生無敵意、無危險。願有情眾生遠離精神上的痛苦,遠離身體的痛苦。願有情眾生健康、幸福、快樂、福慧具足。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