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267經:
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相應部》22相應100經:
Therefore, bhikkhus, one should often reflect upon one’s own mind thus: ‘For a long time this mind has been defiled by lust, hatred, and delusion.’ Through the defilements of the mind beings are defiled; with the cleansing of the mind beings are purified.
Suppose, bhikkhus, an artist or a painter, using dye or lac or turmeric or indigo or crimson, would create the figure of a man or a woman complete in all its features on a well-polished plank or wall or canvas.
(A Translation of Saṃyutt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白話說經:
(談完「狗繫著柱喻」,世尊繼續為比丘們說法,又說了以下道理與譬喻):「大家應當好好地觀察與思惟自己的心,很多時候是被『貪欲、瞋恚、愚癡』所覆蓋;如果內心充滿煩惱怨恨,眼下所見都必然是煩惱怨恨的人事物;如果內心滿是清淨歡喜,眼下所見就自然是清淨歡喜的人事物。
這好比:畫師和畫師弟子,準備好畫布(善治素地)及種種彩色顏料,就開始隨其心意,畫出種種圖畫與創作。
本經緣起:
可點擊以下貼文連結,重溫《雜阿含》267經的「緣起」
如理思惟:
活在世間,就離不開待人處事;而與人相處共事,就免不了有「順境」與「逆境」。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障礙」都來自於「逆境」,其實「順境」也會構成我們的「障礙」。
所以,問題不是在「境」,而是在「心」——一個我們如何面對「順境、逆境」的「用心」。
「順境」現前,我若是樂昏了頭的一味追求,那會演發成一個怎麼樣的局面呢?
「逆境」現前,我若是一味地或厭惡、或憂慮以對,那又會造成怎麼樣的後果呢?
生活應用:
~順逆境生活預演~
準備材料:
🎼聽了讓自己厭煩不安的音樂(10分鐘左右)
🎼聽了讓自己舒適安寧的音樂(10分鐘左右)
🗒一張畫紙(以折線分成左中右三個部分)
🖍顏色蠟筆
在一個無人干擾的午後⋯⋯
1、注意自己的呼吸(3~5分鐘)
2、先播放那「令人厭煩不安的音樂」,在畫紙的「👈🏻左邊」開始作畫,看一看自己會用什麼顏色、畫什麼圖案或事物。(10 分鐘)
3、再次注意自己的呼吸(3~5分鐘)
4、此次播放那「令人舒適安寧的音樂」,在畫紙的「右邊👉🏻」開始作畫,看一看自己會用什麼顏色、畫什麼圖案或事物。(10 分鐘)
5、再次回到自己的呼吸(3~5分鐘)
6、然後回到畫紙上,想一想:如果要完成這個作畫(整張畫紙),自己會如何應用中間的空白做「正面連結」?讓「左邊的不安」與「右邊的安適」構成一幅和諧的構圖?
【可以繼續那「舒適安寧的音樂」或在「無音樂」的情況下進行作畫】
7、完成作畫後,按照以下的問題,在畫紙的背面寫下心得:
(a)我目前最擔憂/困擾的事物會是什麼?
(b)我目前最期待/放心的事物會是什麼?
(c)如果障礙現前,我有哪三個方法可以讓自己平穩理智面對?
8、最後,迴向祝福自己及一切有情眾生:心淨故眾生淨,願大地有情同具無量清淨平等心。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