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73經: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重擔、取擔、捨擔、擔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增壹阿含25品4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南傳相應部22相應22經:
“Bhikkhus, I will teach you the burden, the carrier of the burden, the taking up of the burden, and the laying down of the burden. Listen to that….
詞彙說明:
在雜阿含73經與相應部22.22經中,都提出了「重擔(the burden)、取擔(the taking up of the burden)、捨擔(the laying down of the burden)、擔者(the carrier of the burden)」的語詞,只是次序排列不一。增壹阿含25.4經同樣有如上的說法,只是「取擔」被稱之為「擔因緣」。
這四個語詞,分別說明什麼呢?以下引用增壹阿含25.4經的經文來簡略說明之。
彼云何名為擔?所謂五盛陰是。
「擔」指的是我們的五蘊身心:
(1)色蘊——色身(form, 巴rūpa),如:髮、毛、爪、齒、皮、肉、腱、骨、髓⋯⋯等等。【色蘊,若是用在有情,指的是「色身」,若是用於非有情類(無生命體),則泛指一切「物質」。】
受蘊——感受(feeling, 巴vedanā),一般不離「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三類。
想蘊——觀念(perception, 巴saṃjñā),浮現在心中的影像,如:想法、概念、觀點,在英文語詞中可包括concept、idea、notion、image、view、impression等等。
行蘊——意志、決斷(Impulse, 巴saṃskāra),所有心理活動,包含:
(a)善的心理活動,如:信、無貪、無瞋、精進、不害;
(b)不善的心理活動,如:忿怒、怨恨、懊惱、嫉妒、猜疑;
(c)不記別善惡的心理活動,如:睡眠、尋伺、作意。
識蘊——認知(Consciousness, 巴vijñāna),發揮識別、了別的作用。
彼云何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是謂名為持擔人。
「持擔人」,在雜阿含73經稱為「擔者」,指的就是假名安立的我們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一生中苦多還是樂多、壽命長短也各不相同。
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
「擔因緣」,在雜阿含73經稱為「取擔」,假名安立的我們在原有的「重擔(無蘊身心)」,還會在一期的生命中不斷的增加身心的負擔,其關鍵就在於「愛」、「欲」、「執著」。
未學佛之時,有那時的人事物執著;學佛之後,若少了正念正知或覺察力,也同樣會「心不遠離」,並在學佛路上增加不少的煩惱。
從四諦的角度來說,「擔因緣」是「集諦」,明明白白地指出了我們受苦輪迴的根本原因——貪愛。
彼云何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是謂,比丘!名捨離擔。
「捨離擔」,在雜阿含73經稱為「捨擔」,也就是將「愛」去除或吐棄,讓「執著」永盡無餘。從「已除、已吐」來說「捨離擔」屬於「滅諦」,因覺知、正見、正行而照見苦的真相,達成究竟滅苦。
如理思惟:
五蘊身心,本來就是一個負擔。不妨想一想,從懂事以來,為了照顧這個「色身」,從外表的打扮到體內的養護,不是讓我們費盡不少心思嗎?
同樣的,在內心層面,縱使是極富善心所(優質心理)的人,有時也免不了要承擔一些來自人事物的考量與擔憂。反過來,若是一個負面思緒較多的人,其心理重擔更是不言而喻了。
「重擔」的重上加重,佛陀清清楚楚地給我們指出是「貪愛」。
因此,我們毋需再埋怨今生的這個五蘊身心或這身心所處的世間(環境),這都是由過去業招感而來的。我們理應重視的是:有沒有再放縱自己的「貪愛」?貪愛,是禍源,因為一切的苦、不自在感,不是由貪愛而生起嗎?
「貪愛」的目的若讓我們達成,不難發現我們已掉入無底洞中,會越陷越深,很可能還會葬身谷底。「貪愛」的目的若沒有被達成,怒火中燒或嫉火中燒是常見之狀,最後不僅害了自己還可能讓身邊的人遭殃。
認識「重擔」與「擔者」,進而發現「取擔」或「擔因緣」的過患,學習教法精進修行趨向「捨擔」,是本經的重要學習。
生活應用:
「提取」是不經意的,隨著我們凡夫的貪性而發生;「放下」也無法太刻意,有者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在不停運轉的生命歷程中,不妨加強自己的正念正知,以佛陀在本經的末尾叮嚀不斷反思與觀察:
當念捨重擔,更莫造新擔,擔是世間病,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及捨非法行,盡當捨離此,更不復受有。
時時自我提醒:
1、盡可能在原有的「重擔」上,不再「造新擔」。好比說,面對此次的疫情,自己的五蘊身心已是免不了的「重擔」,自己還有沒有在這關鍵時刻放任自己的「貪愛」或其他負面思緒,來增加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呢?
2、世間最可怕的病是「貪愛」,尤其那被放任的執著;世間最快樂的事是「放開」,尤其在看清世間的真相(無常、無我)後而灑脫的放下,從而換來內心的恬靜是難以言喻的「快樂」。
3、自己當下在煩惱嗎?「煩惱」的起源永遠離不開「愛結」!當覺察到「我煩!我惱!」之時,不如做幾次深呼吸,平靜了內心,再問自己:「我在愛著什麼?這個煩惱由愛著什麼樣的人事物而生起?」
4、「非法行」是自傷、傷人的行為表現,自己有嗎?若有,應努力的調整自己,將傷害減到最低。好比說,易怒的人,可以多練習「慈悲觀」來遠離「易怒的非法行」。
若能按照佛陀的叮嚀勤加反省與反覆練習,自有捨離此「擔」的一天。何謂「更不復受有」呢?「有」,一般指「後有」或「輪迴」,也可視為「苦的流轉」。試想,若能認清「取擔」的過患,並實踐了「捨擔」,豈不是向「不復受有(斷除輪迴)」的目標邁進了嗎?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