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254經: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
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增支部》6集55經:
As a stone mountain,
one solid mass,
is not stirred by the wind,
so no forms and tastes,
sounds, odors, and tactile objects,
and phenomena desirable or undesirable
stir the stable one's mind.
His mind is steady and freed,
and he observes its vanishing.
(Anguttara Nikāya translated by Bhikkhu Bodhi)
詞彙說明:
(1)無學:學道圓滿,已經到達無惑可斷,指阿羅漢聖者們。
(2)心解脫:心從貪愛等束縛中得解脫,也可說渴愛之滅除,是無學阿羅漢之一。
(3)慧解脫:藉由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解脫,但不具甚深禪定的阿羅漢。
白話說經:
譬如:在村中一個聚落旁有個大石山,非常厚密堅實,無法切割(不斷)、也無法毀損(不壞)、更別說要穿透它(不穿)。即便是有四方大風吹襲,都無法動搖那個大石山,更別說穿過大石山。
這就好像成就「無學」的阿羅漢聖者們,雖然「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都不會妨礙聖者成就「心解脫」或「慧解脫」。這是因為聖者們:內心堅定而住、內修、成就無量心(慈悲喜捨)、對解脫與生滅(流轉)皆能清楚觀察。
本經緣起:
同樣是《雜阿含》254經,二十億耳尊者聽了「琴弦喻」,成就聖道得解脫樂之後,心裡覺得應該去見一見世尊,將自己的成就與觀察報告世尊。
在二十億耳尊者的匯報中,說到:「解脫」並不僅僅是因為此人有信心,或有持戒,或遠離名聞利養,就能成就「解脫」的。「解脫」的關鍵在於「貪瞋癡的永遠去除」!隨後,二十億耳尊者即以本經的「大石山喻」說明「離貪瞋癡」者,如何像「大石山」般的堅固,不為「六塵」傾動。
如理思惟:
「解脫」的關鍵在於「貪瞋癡的永遠去除」!
換言之,只要「三毒——貪瞋癡」未除,就不易擺脫「六塵」的牽絆。反之,若是去除了「三毒」,即便是「眼常見色、耳常聞聲⋯⋯意常識法」都不會妨礙內心的解脱。
由此可劃清問題的根源,在於「貪瞋癡」;而「六塵」是生活中難於避免的,就連聖弟子們都一樣是「眼常見色、耳常聞聲⋯⋯意常識法」。凡聖間的差別就在於:凡夫會隨著貪瞋癡被六塵所惑,隨之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無量痛苦;聖者對於出現在身心跟前的六塵,只以「正念正知」而取捨之。有益身心的事物,則適量取用之;有損身心的事物,即便再吸引人都應捨棄並遠離之。
生活應用:
互聯網的出現,本無好壞,但人心的智愚使其產生了兩極差別。智者若善用它,即可充實自己,或加強工作效率;相反地,在愚者的手上,不是變成自我墮落的事物,就是進行欺詐行為的工具等等。
同樣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本無好壞對錯。錯用它們就是「心隨境轉」的任由它們牽制,善用它們則是「心能轉境」的把身邊的一切化作修行的工具,無處不修行了。
想一想,以下「六塵」,自己如何轉化成有助於「修行的工具」?
1、色塵~哪些身周遭的事物可以用來修行?
2、聲塵~哪些與聲音有關的事物可以用作修行?
3、香塵~哪些與氣味有關的事物可以用作修行?
4、味塵~哪些與味道有關的事物可以用作修行?
5、觸塵~哪些與動作有關的事物可以用作修行?
6、法塵~哪些與記憶有關的事物可以用作修行?
「六塵」跟前,是「縱慾」還是「修行」,關鍵在於:
(a)「正念」提起多少?「正念」夠不夠強而穩健?
(b)事後「內心素質」如何?是換來更多的煩惱,還是換來清淨與智慧?
㊗️讀經愉快、修行愉快、疫情早除、身心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