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把重心放在『護生』

 『學戒持戒』是為了保護自己、保護所愛的人和保護社會。這就是為什麼『慈悲心』是第一條戒,而不是『不殺生』的原因。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是一種保護生命(護生)的做法。我誓願不殺人,不鼓勵人們殺人。我誓願要竭盡全力保護生命並防止殺戮,這不僅僅是身業上的不殺,還包括言語、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不殺生。

To practice the precepts is to protect yourself and to protect people you love; to protect society. That is why “Compassion” is the first precept, instead of “Do not Kill.” It is worded like this because it is a practice of protecting life. I vow to refrain from killing, from encouraging people to kill. I vow to do whatever I can in order to protect life and to prevent the killing, not only with my body, with my speech, but also with my way of life, with my thinking.

~ excerpted from Interbeing with Thich Nhat Hanh


小語:

關於佛教五戒的第一條戒:不殺生戒,許多人總是望文生義,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守持著,而且總是專注在毒蟲、害蟲的可不可殺而憂心忡忡。

不殺生戒的重點在於『不殺人』,因為一旦殺人(包括自殺)即等於斷送了自己的前途、失去自在的生活與學佛因緣。在佛教中,殺人即屬於『破戒』(誤殺另當別論);蓄意殺其他類眾生,則屬於『犯戒』。

『犯戒』的輕重,又與眾生的體型和智能有關,同時也與我們內心的罪惡感、愧疚感有關。舉例來說,殺貓狗的罪行顯然比殺蚊蟲來的重。

從心理層面分析,當眼見、耳聞和認知到形體較大的眾生因我們的殺害而喪命時,一般心理健全的人都會覺得不好受,甚至還會愧疚好一段時日,在記憶中久久揮之不去。

至於害蟲的處理,首先應主動照顧好生活環境以避免害蟲的滋長。若逼不得已需要撲殺,就按照公共衛生准則而行事。內心若有不安,大可誦經回向祝福,並把注意力放在『護生』而不是『殺生』的思考點上——撲殺害蟲是為了保護更多的生命。

因此,為了提升自己與眾生的生命品質,與其盲目的死守『不殺』,不如著重於『護生』,從培養慈悲心為出發點,以清淨的身口意減低對有情眾生的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